當發小手握小鎮兩套房時,
我自我懷疑了
最近,出現了個新詞: 「小鎮貴婦」。
來自知乎一位博主的感慨。
作為一名在大城市打拼多年的都市麗人,原以為自己是同學中的佼佼者,結果過年回到小鎮,卻發現早已輸給了老家的同學。
全方面輸了。
她們集齊了所有長輩滿意甚至艷羨的要素:有房有車,有穩定工作;生活富足;嫁得很近。
不需要初七就趕著去上班,不用為了工作加班和內卷而苦惱,連孩子都有父母或者公婆幫著帶。
日常只需要開著BBA準點上下班,悠閑地約其他「小鎮貴婦」們一起做做頭髮,美甲和spa。
兩個字: 滋潤。
反觀自己,就算在大城市月入2萬,卻要日日擔心公司裁員,房東漲房租,連打車自由都沒實現。
至于扎根,就算自己省吃儉用,依然要掏空六個錢包才能攢齊首付。
而「小鎮貴婦」們早已人均兩套全款房,縣(村)里一套,市里一套,其中一套還有可能是別墅。
身處大城市的我們,不是沒見過豪宅、霓虹和名媛貴婦,只是這些對我們來說,更多的是憧憬和欲望。
而當這些「夢」的主角換成了發小、讀書時的同學們后,憧憬就變味了。
來源:全景視覺
這種巨大的落差,沒有點強大的內心,真的難以承受。
于是,有人嘲諷:
「這個題關鍵詞根本不是‘大城市’還是‘小城市’。關鍵在于‘有錢’,至于錢是爹媽的,還是老公的,就看你的命夠不夠好了。」
有人艷羨:
「前兩年回老家發展的閨密已經結婚生子,買房買車,而我還在大城市住著廉租房,搭著公共交通,有時真的懷疑自己的選擇對不對。」
也有人很清醒:
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享受世界和生活的途徑和方式,小鎮貴婦背后是幾代人的財富傳承與積累,但除此之外,大部分人都是辛苦辛苦討生活的普通人。」
不管從哪個角度出發,我們都必須承認:
能擁有富足的物質條件和松弛的生活狀態,真的挺讓人羨慕的。
但如果我們把視角拉遠一點。
拋開「貴婦」這個身份,重新審視這個故事時,你會發現這個故事似曾相識。
這不就是困擾90后整整一代人的問題嗎?
年輕人究竟是該選擇在大城市奮斗,還是回到家鄉小縣城工作?
除了見了世面,
待在大城市到底有什麼意義?
坦白說,這個問題無解。
大多選擇大城市的人,內心深處都藏著對小縣城根深蒂固的誤解與恐懼。
認為他們按部就班、不思進取,不曾見過世間繁華與豐富多彩。
而留在小縣城的人,在各種996、007的新聞下,則對大城市的生活報以極大的同情和憐憫:
「買不起房也落不了戶,30+了每天還要擠著一小時捷運上班。」
來源:全景視覺
發小小欣每次過年回家,總是避免不了和父母大吵一架,有時候是因為催婚,有時候是因為她不愿去走親戚。
父母不明白,為什麼村里的其他年輕人早早嫁人生子,跟鄰居街坊有說有笑的,很會來事;而自己的孩子學歷更高,工作更好,反而不讓人省心?
小欣無數次想向父母解釋清楚,這是兩種不同的價值觀。
可每次話到嘴邊,看到他們發白的鬢角,卻又什麼都說不出來。
另一個發小阿強,到現在還記得自己決定買房時親戚們的反應。
大城市打拼不容易啊,親戚朋友少,什麼都要靠自己,什麼東西都貴,特別是房子,每個月要還的貸款聽起來就嚇人。
還是老家好,到處都是熟人,房子不貴,輕松自在。
他怎麼也沒想到,原來在老家親戚眼中,自己過得這麼艱難。
令他更難過的是,親戚們說的都是真的。
這也讓他開始懷疑,自己在外面漂泊這些年的意義。
除了見過世面,到底還有什麼?
確實,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,交通、醫療、教育、商業等等,有限的優質資源全在這里集中了。
來源:全景視覺
相比之下,安逸的小縣城成了一個看上去帶有「躺平」意味的標簽。
尤其是這些年,在「攀比」和「精致主義」泛濫的時代,更是把小縣城打造成了「年輕人逃離北上廣的退路」。
其中隱隱透露著一種優越感: 小縣城,好像說回就能回。
事實真的如此嗎?
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,
都是彼時最好的結果
在「小鎮貴婦」的帖子下,一條評論特別觸心: 「家富而留守,家貧闖四方。」
字里行間,把大城市社畜們嘴硬的借口撕個精光:
看似大家總能面臨很多選擇,但驀然回首,當初的自己其實根本沒有選擇的余地。
「那些諷刺不回老家的人,應該生活的地方還是不夠貧困吧,多少年輕人是在老家找不到工作才選擇北上廣的。
「在這個人情社會里,小縣城基本的資源都把控在一部分人手里。僅憑一己之力想建設家鄉,最終你可能只是個月薪兩三千的,騎著電動車討價還價的平凡婦女。」
「從我考上研究生父母熱情張羅請客開始,我就知道自己已經回不去了。說得體面一點,讀了這麼多年的專業,只有大城市才能找到對口的工作,才有發展潛力,才能報效父母。
「而說得不好聽一點,回去你會被口水淹死,‘讀了名牌大學研究生,還不是一樣回家干普通的工作,還不如高中畢業就開始打工,至少早點找到老婆’……」
「我的老家在湖南的一個小縣城,從出生到讀完高中,幾乎就沒出過小縣城,直到後來去了上海讀了大學,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羨慕大城市的孩子。
「從小接就可以觸各種博物館、美術館、科技館,還有各種豐富的戶外活動,他們的閱歷見過的世面,遠遠超過我過去20年人生經歷的總和。
「所以後來我義無反顧留在這里,我想先讓自己站在更大的舞台上,然后才能給孩子更多可能性。」
來源:全景視覺
就像錢鍾書筆下的圍城。
我們內心深處,或多或少都向往過彼此的生活。
如果有條件,誰不貪戀小縣城的安逸,享受下班后和家人一起吃飯,享受什麼事情都有人幫忙出謀劃策呢?
如果真不想要,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,就會出現「裸辭回家種地」「辭職回老家改造舊房子」的呼聲。
但人生很殘酷。
不會留給我們太多時間去遺憾,去后悔。
甚至你還不曾發現,就被下一個接踵而至的難題纏住了。
所以,不必過于在乎選擇了什麼。
我們所能做的每一個決定,都是彼時在權衡比較之后,做出的優化結果。
人生不是對錯題,
別去美化那條你沒走過的路
我們總是會習慣性地美化當時自己沒有選擇的那條路。
因為想象總是無限美好的。
但必須承認,我們終究只是蕓蕓眾生中的普通人。
同時也都要接受,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絕對正確的選擇。
留在舒適安逸的小縣城,雖然沒有住房生活成本的壓力,但可能也喪失更上一層樓的野心;
選擇生機勃勃的大城市,對未來確實有更多幻想,那就要面對房價、物價、子女教育的壓力。
生活永遠都是不完美的,無論我們選擇哪一種,都會失去另一種生活模式。
但這不代表它是不美好的。
來源:全景視覺
阿強最后說:
「我不再執著該怎麼向父母解釋自己的追求,自己的夢想, 但我把工作盡力做到完美,多掙錢多存錢,在這座奮斗的城市有了自己的小家,定期回去看望父母,每年都帶他們出去旅游……」
而小欣,再三考慮后放棄了自己買房的計劃,回到了家鄉的山水之間,有一份不算忙碌的工作。雖然不能錦衣玉食,但有了更多時間陪伴自己的父母,「我感覺這個就是我想要的生活」。
每個人都有選擇如何去生活的權力,同時,也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。
尊重你內心的選擇,并為之不斷努力,讓當初的選擇變得更加正確,就是我們最好的人生。
最后,分享莫言的一段話:
「人,來到這世上,總會有許多的不如意,也會有許多的不公平,會有許多的失落,也會有許多的羨慕。
「你羨慕我的自由,我羨慕你的約束;你羨慕我的工作,我羨慕你每天總有休息時間。
「 或許,我們都是遠視眼,總是活在對別人的仰視里;或許,我們都是近視眼,往往忽略了身邊的幸福。
「事實上,大千世界,不會有兩張一模一樣的面孔,只要你仔細觀察,總會有細微的差別。
「總會有人在你切一盤水果時,秒殺一道數學題;總會有人在你熟睡時,回想一天的得失;總會有人比你跑得快……
「參差不齊,才構成了這世界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。」
來源:全景視覺
在繁忙與浮躁中,我們仍會關注一個又一個新的熱點,像鐘擺一樣不停在躊躇滿志和焦慮彷徨中來回奔跑。
而打破它最好的方法是:
少想當時,多看腳下。
不去美化沒有走過的那條路,高高興興打好手上剩下的牌。
無論你現在在為什麼而奔波,都祝福我們早日實現自己的夢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