夫妻之間相處,尤其是分工明確,丈夫負責在外掙錢養家,妻子負責持家的情況之下,雙方需要相互理解,不該斤斤計較誰對家庭的貢獻更大。
丈夫理解妻子持家不易,給妻子足夠的安全感,妻子理解丈夫掙錢不易,給丈夫感受到有家的溫暖和尊重丈夫的勞動成果。
只有相互理解彼此的不易,齊心協力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。
就有這樣一個例子,女子尊重丈夫的勞動成果。她為了省油錢,不舍得駕駛摩托車,于是就赤腳拉架子車去路邊把丈夫接回家,丈夫很感動。
女子和她的丈夫,從小一起長大,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。
但是,女子家庭經濟條件優越,在城里有房子,有商鋪,而男子家庭經濟條件不好,居住在農村的瓦房里。
雖然雙方父母都認識,可是在他們結婚之初,女方的父母依然以不是門當戶對為理由,反對女子嫁到男子家。
但是,女子堅信男子是她值得托付終身的男人,所以不顧父母反對,嫁到了農村。
女子的這份信任,讓男子很感動,男子立誓要通過自己的努力,給女子過上幸福的生活。
所以,婚后他拒絕岳父岳母的幫助,選擇獨自背井離鄉去打工掙錢養家糊口。
在外打工期間,他為了讓女子放心,防止女子誤以為他在外面會做出對不起婚姻的事情。
所以,每個月都會留一些生活費之后,把剩余的工資寄回家給女子保管。
女子心疼丈夫在外打工不容易,所以即便丈夫每個月都寄錢回家,她也省吃儉用,不舍得亂花丈夫的錢,把他打工掙到的錢都存起來。
即便是自己要買化妝品還是買新衣服,都用父母給的錢。
她節省的程度,讓人難以相信她是一個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女人。
記得有一次,男子從外地回來,到村口的時候打電話給女子,表示自己的行李太多,而且很重,所以要求她騎摩托車出來接他回家。
當時女子在家休息,接到丈夫的電話之后她很高興,連鞋子都沒來得及穿,就赤腳拉架子車,趕到村口。
男子見她沒有穿鞋子,而且沒有駕駛摩托車出來,于是就問她:你怎麼沒有駕駛摩托車出來?而且連鞋子都沒有穿?
女子笑著回答:我得知你回來了,趕著出來跟你見面,忘記穿鞋子了,而且們家距離村口也就幾百米,駕駛摩托車浪費油,所以我就拉架子車出來了。
男子聽了女子說的這番話之后,感動得落淚,同時也激勵了他,讓他覺得應該更加努力工作,給全心全意為自己著想的這個女人過上好日子,不要辜負她。
他們在村口,簡單聊了幾句之后,女子把男子的行李拿到車上,然后要求男子也上車,讓她拉著他回家。
男子感到心疼,不忍心讓她這樣做,所以委婉地拒絕了。
于是,女子再次要求:我家的男人我來疼愛,叫你上車你就上車,不要啰嗦。
男子出于無奈,不想讓女子生氣,所以才遵照女子的要求上車,讓她拉回家。
作者觀點:其實,不難看得出來,文中所述的這對夫妻,他們的經濟條件雖然不是很優越,但是他們卻很幸福。
因為他們沒有斤斤計較,誰對家庭做出的貢獻更大,兩人齊心協力,為家庭的發展做貢獻,而且懂得相互理解。
丈夫理解妻子持家不易,擔心她害怕感情出現問題,所以主動把積蓄寄回家給她保管,以表誠意。
妻子理解丈夫掙錢不容易,所以沒有揮霍丈夫的辛苦錢。她寧可拉架子車,也不愿駕駛摩托車,只為省油。就憑這一點,足以證明她尊重丈夫的勞動成果。
夫妻之間,能做到像他們這樣,相互理解和尊重彼此,怎麼可能不幸福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