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歷史上有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,它只有短短的幾十年,但卻成了無數男孩子心中所向往的年代,它就是三國時期。
東漢末年,宦官禍亂朝綱,天下大亂,群雄逐鹿經過數年混戰,最終留下了三家,分別是曹魏蜀漢和孫吳。
自詡為東漢正統繼承人的劉備,三家之中實力最弱,但是在小說之中他也是最受青睞的一個,臥龍鳳雛都在他的手中。
鳳雛先生
龐統,179年出生,字士元號鳳雛,漢時荊州襄陽人。
龐統自小為人樸實,雖然天資聰穎,但看上去似乎不那麼聰明,再加上外形不是那麼有優勢,所以一直以來并沒有受到其余人的重視。
20歲這一年,龐統前去拜見司馬徽,開始后者不以為然,不曾想,二人一聊便是整整一日。司馬徽感慨于龐統的學問,對他大加贊嘆,也由此,他的才學終于廣為世人所知。
他和諸葛亮一樣,被認為有輔佐帝王的才能,更是有人說,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。
說起龐統的優點,與諸葛亮加起來簡直就是相輔相成,諸葛亮是治國之才,而龐統主要是有打天下的能力,戰略戰術上的制定駭人聽聞,甚至將曹操玩弄于股掌之間,但或許也正是因為才能,才讓他更愿意去挑戰輔佐劉備這種出身比較低的君王。
這世界上誰都有點以貌取人,但是終究還是逃不過真香定律,最開始劉備對前來的龐統也只是以禮相待,只給個縣令做了做,但是雙方在深入交流之后,劉備居然發現自己的陣營里有這麼一個人才的存在,大為驚喜,于是趕緊委以重任,地位不遜于諸葛亮。
那麼龐統為何要選擇劉備?
雄才入弱賬
正如前文講過的那樣,龐統在投奔劉備的過程中,劉備還沒有發展起來,僅僅是占據了半個荊州,即便是后來達到了巔峰時刻,也不過是一個半州。那麼為何龐統放棄了孫權,轉而投到劉備麾下?
原因可能就來自于龐統對于自己的自信。
綜合來看,龐統如果進入孫權或者是曹操手下,此兩者手下智者如云,他進去不過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,并不能展現出他治國的大才。若是能夠將以弱者扶持上位,那龐統絕對會達到名垂青史的地步。
劉備占據荊州之后,就對西方的益州垂涎三尺,但是久負盛名的他一直對劉彰以禮相待。
時間一晃兩年之后,這一天,劉彰和劉備見面詳談, 這就讓龐統看到了機會,當時他萬萬沒想到,卻也因此看透了劉備的本性。
在宴會期間,由于劉彰只身前來,身旁并無可用之兵,若是此時動手,不用舉刀兵而可占據益州。
面對如此天時地利人和, 龐統本以為勝券在握,卻萬萬不曾想到,劉備居然放棄了。
三國演義中有這麼一個篇章,龐統密召魏延前來,后者進入拔劍舞起。劉備嚇了一跳,這一舉措有點鴻門宴的意思,本已勝券在握,卻不曾想被劉備親自嚇退。
劉備之所以這麼做,無外乎兩個原因,首先一個是為仁德之名所累,另外一個就是劉備實力不足,擔心進入之后無法統治。
然而這麼一來,卻將大好的機會拱手讓出。
更加讓人無語的是, 短時間之后,劉備和劉璋居然又一次決裂了。
劉備大舉進攻劉彰,后者節節敗退,昔日相會的城池培城,此時成了劉備的戰利品, 明明可以免為刀兵,此時卻需要沙人取得,不由得也讓龐統心中對劉備產生了看法,后者是真的仁德?還是僅僅一個背了仁德之名的偽君子?
劉備雖然滿口仁義道德,但是在這一戰之中,卻手段不太光明,然而此時劉備卻毫無愧疚之心,反而歌舞升平。龐統無奈之下才說出了那句, 伐人之國而以為樂,非仁者之兵也。
以龐統的才能,劉備是個什麼人此時應該看得一清二楚。 龐統走出宴席,此舉也是暗暗給魏延提了個醒,然而卻沒有被后者放在心上。繼續為蜀漢服務。
魏延之4
后來,龐統隕落于落鳳坡,此時魏延被劉備推舉到了前台,此人比起黃忠來說年輕執行力更強,由此,自然受到了器重,在攻打四川的戰爭中更是被一路升遷。
劉備自稱漢中王的時候,直接越過張飛,把魏延封為了鎮遠將軍,隨后劉備稱帝,魏延被晉封為鎮北將軍,劉備去世之后魏延被封為都亭侯。
魏延受到諸葛亮猜忌,所以在第一次進攻曹操的時候,用馬謖代替魏延,最終導致街亭敗北,第一次北伐擱淺。
其實諸葛亮對魏延的忌憚由來已久,后者屢次獻計奇襲子午谷,但都不被諸葛亮答應,十分諷刺的是,最終,鄧艾用同樣的計謀滅了蜀漢。
作為武將來說,魏延有勇有謀,又十分善于養兵,唯獨做人方面有所問題,性格十分孤僻,與長史楊儀不合。自從諸葛亮走后,二人之間的爭斗開始明朗化,二人各自率一隊大軍互相攻伐,最終魏延敗逃,被馬岱追上之后除掉。隨后,楊儀滅了魏延三族。
魏延這個命運或許龐統在宴席的當日就已經看到。以龐統的眼光,不是看不出劉備對于君臣之道的追求更勝于曹操孫權,像魏延之流,打天下時或許還比較看重,坐天下時,這就是不安分的因子。
而魏延較低的情商,以及我行我素的性格并沒有看出這一點,或者說并不愿意去想這一點。
結語
魏延雖然不謀反,但是已經犯上作亂,而沒有一個國家會允許這樣的臣子繼續存在,這也就是魏延之4的原因,否則以魏延的才能為何會被一個區區的馬岱除掉。
只可惜,因他一人孤傲,三族隨之覆滅,九泉之下,他該怎麼向家族之人交代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