逢年過節看望長輩,是小輩應該做到的禮節,這些時候少不了要一些禮品聊表心意。
有的人收入不高,給一些不太親近的人送禮,心里不太情愿,但是礙于關系擺在那,不送就會顯得自己很不懂禮數,所以每當這個時候都會很別扭。
就有這麼一名女子,她小時候認了一個干媽,但是來往不頻繁,感情不深厚,她每次去看望干媽心里都很別扭,給她送禮品也不情愿。
她和干媽的關系并不親近,只是名義上有這樣一個關系,在她小時候,逢年過節都是父母代替她問候干媽一家,平時是不怎麼聯系的。
等到她成年之后,看望干媽的任務就由她自己承擔起來了,由于平時不怎麼和干媽接觸,她第一次單獨去干媽家有些別扭。
一進家門,她干脆地叫了一聲干媽,屋內的人顯然也沒有料到她會自己過去,愣了一會兒才反應過來,然后馬上換上一副笑臉,熱絡地拉著她的手進屋。
表面上兩人都客客氣氣,一副親近的樣子,但是各自內心里只覺得尷尬。
她不知道要聊什麼話題,硬著頭皮和干媽坐了半個小時,就借口有事想要離開,聽到她說要走,干媽也露出如釋重負的表情。
從那之后,她就不愿意單獨去干媽家,逢年過節也是以加班為由不回老家,讓父母代替自己問候干媽。
這樣的情況多了,父母都覺得她不親自去很不好,顯得她很不懂事,過年時,父母說什麼都要她自己去干媽家一趟。
她工作掙錢了,母親叮囑她給干媽也要孝敬點生活費,不能忘了人家的好。
她嘴上答應著,心里卻認為給干媽錢很沒有必要,兩家也不是太親近,只有一個虛名擺在那里,送點禮品就行了,送錢就大可不必了吧。
她去干媽家時故意穿了一身沒有口袋的衣服,也沒有背包,而是把錢放在鞋子里,手上提著一些禮品和一只雞,就這麼一身裝扮來到了干媽家。
干媽正站在門口做手工,看到她來了,趕忙撂下手里的東西,熱情地接待她。
她一邊喊著:干媽,我來給你拜年啦,一邊把手里的東西遞給干媽,等騰出一只手來,彎下腰從鞋子里掏出一個紅包。
本來干媽看到她來還很開心,等她從鞋子里掏出紅包時就嫌棄地捂著鼻子連連后退。
她很生氣,覺得女子很沒有誠意,便不加掩飾地說:不是誠心想給錢的話可以不給,我也不挑你的禮,往后沒什麼事你就不要來我這了。
說完,干媽放下手中的禮品,轉身回家,也沒有叫她進去坐坐。
作者觀點:文中所述的女子從小受到干媽的庇佑,這份恩情她不該忘記,即使那時候她還小,也該把這份感情記在心里。
只是逢年過節才會看望干媽,順便送一些禮品,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,就是給她一些生活費,也是表達感激之情,況且這點錢給了別人并不會降低她的生活品質。
干媽想要的也不是她拿來的禮品和錢,而是她的這份心意,只要她能夠多去看望幾次,多聯絡一下感情,什麼都不拿也是可以的。
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并不是關系遠近決定的,只要雙方以誠相待,就算是干媽,也可以像親媽一樣親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