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就已經在軍隊中成建制配備火槍火炮,但是清軍入關之后,卻把本該被淘汰的弓箭刀槍當成了制式兵器。軍隊尚且不允許大規模裝備火藥武器,民間百姓就更不用說了:私藏鎧甲,殺頭;私藏弓箭,殺頭;鳥銃紅衣大炮,那更是只有八旗軍隊可以裝備,漢蒙八旗和綠營兵很難得到——這種情況,到了清朝快完蛋的時候才有所改觀。
軍隊尚且分三六九等,一些高精尖武器只裝備嫡系王牌,尋常百姓那就更不用說了,而明清兩朝開始涌現的江湖人物和鏢客、護院,手里的兵器,基本都是在打《大明律》《大清律》的擦邊球,比如彈弓、飛刀、飛劍、乾坤圈,這些小孩子的玩具,在過去都會被當成殺人利器,武俠神怪小說中李尋歡的飛刀、哪吒的乾坤圈、二郎神的彈弓,筑基修士的飛劍,這些東西都是明清兩朝江湖人物和鏢師護院防身保命的底牌,尤其是元朝軍隊裝備的乾坤圈,更是一種極其歹毒的殺人利器。
我們看武俠小說,經常有背弓佩劍舞刀弄槍的江湖人士招搖過市,這就是典型的無中生有了:即使是允許攜帶武器的行當,比如說鏢師護院,也不允許擁有弓箭,他們的彈射武器,殺傷力最大的就是彈弓。
清朝流行的彈弓,跟咱們現在用的不一樣——清朝沒有車內胎和聽診器、注射器膠管(現在打點滴的也不用膠管了)可用,彈弓的彈性勢能來源跟弓箭一樣,而且彈弓的形狀,也跟軍隊制式弓箭有九成相似:「 彈弓與尋常發矢之硬弓完全相同,弓胎皆竹制,以南竹胎為佳。外為牛筋,內襯牛角,首尾長十八拳,譬如掌闊二寸,弓長三尺六寸是也。(清光緒朝武器專家周緯所著《中國兵器史略》,本文黑體字除注明出處之外,均出自此書)」
看到這里,有讀者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:這種彈弓,如果發射的不是鐵球泥丸,而是有尖有桿的箭矢,跟普通弓箭有啥區別?
對于這個問題,筆者的回答是:沒有區別,而且更便于操作——不用擔心會被彈丸打中持弓的手指了。
男同學可能都做過最簡單的彈弓:一只橡皮筋,因拇指食指撐開,拉出一邊掛上廢紙搓成的小球或紙條,可以從教室最后一排打到講台上。
用「手指彈弓」往講台上發射紙團,是要被罰站的,而在古代用彈弓發射箭矢,則會坐牢——有彈弓不犯法,但是再加上能致命的箭矢,就屬于私藏弓箭了。
有弓箭不久之后就有了彈弓,最初的彈弓基本是用來擊斃或生擒鳥雀的(起碼能保持獵物完整,現在發射鋼珠的橡皮筋彈弓,殺傷力更大,甚至能把鴿子洞穿),當然也有貴族用彈弓發射金丸,那就是為了扮酷炫富了。漢武帝的小男友韓嫣,就經常這樣做: 「韓嫣好彈,常以金為丸,所失者日有十余。長安為之語日:‘苦饑寒,逐金丸。‘京師兒童每聞嫣出彈,輒隨之,望丸之所落,輒拾焉。」《西京雜記》」
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寫的《戲書吳江三賢畫像》,其中有一句是這樣的: 「卻因養得能言鴨,驚破王孫金彈丸。」
雖然蘇軾這首詩并沒有別的意思,但是在北方,鴨子并不全都是用來烤或燉的,某種從事特殊行業的男子,也會有這個代稱。
普通老百姓和獵戶當然舍不得用金彈丸,就算是鐵彈丸,也沒那麼容易得到,大家用的基本都是泥丸: 「至于彈丸,平常借以富有黏性之土,和膠搗勻,搓之成丸,晾至極干,即堅硬可用。然亦有有銅鐵鑄成彈丸者,平常人能以二力半之弓發彈,亦可傷人,若在四力以上,則力猛丸速,著人必死矣。」
清朝鏢客基本都裝備了彈弓,這種武器對付全身盔甲的正規軍無效,但是對只有布衣斗笠的流寇和獨腳大盜,卻能造成致命的傷害,我們看西游記里的二郎神楊戩,對付十分厲害的九頭蟲,用的就是彈弓: 「二郎即取金弓,安上銀彈,扯滿弓,往上就打。」
九頭蟲在二郎神的彈弓面前沒有還手之力,就連孫悟空也曾吃過彈弓的苦頭: 「悟空又變做一只花鴇,二郎見他變得低賤,故此不去攏傍,即現原身,走將去,取過彈弓拽滿,一彈子把他打個躘踵。」
有的電視劇讓二郎神用現在孩子玩兒的丫杈橡皮筋彈弓打孫悟空,那就是坐在飛機上釣魚——差遠了。
彈弓的故事,三天三夜也講不完,看這篇文章的讀者諸君,有一些年紀的基本都玩兒過彈弓,筆者的抽屜里還有幾把,但是現在不敢拿出去打鴿子了——怕打到三有動物而受罰。
彈弓尚且不能見啥打啥,飛刀飛劍就更不用說了,飛機火車都不讓帶,也就是能擺在書房里看看而已,但是在明清兩朝,飛刀飛劍和乾坤圈,不但江湖人物喜歡用,就是軍隊制式裝備中,也有乾坤圈——元朝的乾坤圈又叫陰陽刺輪,屬于比較缺德的兵器。
乾坤圈放在最后再說,咱們先來看看過去江湖豪客的飛刀飛劍。
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小李飛刀,例不虛發,但可能有一部分人不知道飛刀的形制也是五花八門,重量超過半斤。
按照《中國兵器史稿》的描述,電視劇中李尋歡的飛刀屬于偃月刀: 「清代飛刀亦有數種,有單刃者,有雙刃者,有形如偃月刀者,形不同而飛射之術亦異。」
清朝江湖人物的飛刀,雙刃飛刀形如柳葉,兩面有刃,刃長六寸,柄長一寸七分,重量為刃三兩、柄四兩、盤(刀刃和刀柄之間的「格」)二兩,合起來是十兩——明清一斤十六兩,一兩大約三十七克,一斤大約六百克。這樣算起來,清朝的一把飛刀大約折合現在的七兩,也是相當不輕了。
李尋歡有多少把飛刀,那些飛刀藏在哪里,誰也不知道,但有一點可以肯定,是跟「于謙的父親王老爺子」藏鏢的方式不同。七兩一把的飛刀,鏢客和江湖中人一次能攜帶十二把: 「刀須用純鋼打制,每十二刀為一鞘,鞘以鯊魚皮制為最佳,參差列為上下二排,每排六刀,刀尖向下,刀露鞘外。但帶刀之法,與帶鏢不同:鏢囊懸于肋際,刀鞘則縛于背上,右手用刀者,則斜縛于左肩與肋骨之間;左手用刀者,則斜縛于右肩與肋骨之間。」
梁山好漢中的飛天大圣李袞「背插飛刀二十四把,百步取人,無有不中」,撲天雕李應「背上飛刀藏五把,點鋼槍斜嵌銀條」。梁山好漢中兩位姓李的都比較喜歡用飛刀,但不知他們哪位是明朝小李探花的前輩。
李袞和李應背插飛刀,都比較符合江湖豪強的習慣,但飛刀能百步取人,就不太可信了——歷朝歷代的步長都是有據可查的:古以周八尺為仞,中人之身長八尺,兩臂尋之亦八尺,兩足步之亦八尺;秦數以六為紀,六尺為步;唐以五尺為步, 步二百四十為畝,畝百為頃。
古人的飛劍,與飛刀的用法基本相同,但肯定不能像玄幻小說里描寫的那樣踩著飛行: 「飛劍,即用小劍飛擲,以刺殺敵人。其形制略同于軍器中之長短劍,唯縮小若干倍耳。劍身長七寸余,刃尖作三角形,兩邊鋒利,有脊,刃末有護手盤,劍重在五兩左右,較常劍越小五倍以上。」
這樣推算下來,清朝正常軍器之劍,也就二十五兩左右,基本是九百多克,不到現在的二斤,所以不管是飛劍還是長劍,踩著或騎著飛行都很困難,弄不好就會變成東方不敗。
彈弓、飛刀、飛劍,讀者諸君中的男士,基本都玩過——哪個少年不曾做過武俠夢?
說完了彈弓、飛刀、飛劍,咱們該來說說堪稱飛行暗器中「血滴子」的乾坤圈了——這種暗器極其歹毒,但卻曾是元軍的制式裝備,小伙伴們可以買到彈弓,也能自制飛刀飛劍,沒有鋼鐵,也可以用木頭削,但是想做乾坤圈,即使熟練技工,也未必能做得到:某人在南昌航空大學畢業實習,在機械廠做了飛刀飛劍,但卻做不出乾坤圈。
按照《中國兵器史稿》記載,乾坤圈「原名陰陽刺輪,系元代蒙古軍之遺器遺制,能于數丈外襲人,割其面目頸項而斃之。」
這樣看來,明清江湖人物根據元軍陰陽刺輪仿制的乾坤圈,肯定跟哪吒用的不一樣,如果清朝鏢客像哪吒那樣把乾坤圈掛在脖子上,那就有要自刎的意思了。
說乾坤圈很歹毒,我們細看它的形制就知道了——這玩意兒不但歹毒,而且制造方法十分復雜,所以有必要詳細介紹一下。看了下面的詳細介紹,讀者諸君可能就會打消仿制的念頭。
作為元軍制式武器,兵器專家對它的評價也很有意思: 「此器之制,全賴其圈外之刺齒,有鋸割作用,著人難于幸免,亦可稱暗器中之險惡者。此器練習不易,元代蒙古軍最精其術。」
元軍將乾坤圈稱為「恰加兒拉力」或「恰克拉姆」,一個戰士的左臂上,可以套七八個,用的時候甩出去,讓近距離的對手猝不及防。
乾坤圈的險惡和難練之處,在于它的「長相」:「 其形如手鐲,直徑約八寸,握手處渾圓,約一握又半.居全圈四分之一,其粗亦僅盈握,其余四分之三為扁平圓彎,與渾圓處兩端銜接,恰成一圓圈。」
上面這張圖片畫得并不準確,元軍裝備的乾坤圈并不只有一個月牙兩個尖齒: 「扁平處闊約一寸余,厚約四五分,靠內緣處較厚,外緣處較薄,并無鋒刃,但于外緣上安鋒利之三角形尖刺,每刺約長一寸五分,刺尖彎轉、傾向一方,累累如鋸齒,彎轉處又如狼牙錘上之狼牙,銳尖薄刃,刃兩面均有,異常犀利。」
真正的乾坤圈,除了握手的地方沒有尖刺之外,其余的地方都有,兩根刺之間的距離只有五六厘米,想接住或搶走乾坤圈,就要冒被刺穿手掌的風險: 「約五六分,共數十刺,如機器之刺輪,即致敵人之死命者。」
乾坤圈說重不重,說輕也不輕,每只圈的重量一般是二三斤,最重的也不超過四斤。行軍途中都是裝在革囊之中,握手處露在囊外,可以隨時抽出來套在手臂上。
這種乾坤圈不但制造工藝復雜,習練也相當困難,除了元軍之外,軍隊都不裝備,江湖人物也很少使用——他們似乎更喜歡用一種叫子母鴛鴦鉞的兵器。
彈弓、飛刀、飛劍和乾坤圈,可能會勾起讀者諸君童年和少年的許多美好回憶:像筆者這個年齡,沒有玩過彈弓的童年是不完整、不快樂的,而現在的孩子們,可能連彈弓是什麼樣子都不知道了,就被別說拿它打鳥燒著吃了(現在會判刑)。
筆者擁有飛刀、飛劍,已經是參加工作之后的事情了。筆者的第一份工作,是在一家比較大的國營工廠動力車間當鍋爐工,不忙的時候,經常跟工友溜進機修車間「制造兵器」,因為用的都是邊角廢料,車間主任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,但奇怪的是大家都打兵器,卻從未出現過用它傷人的事情——大家都有,就誰都不敢拿出來了,有問題,還是用拳腳解決。
筆者唯一的遺憾,是從未打造出真正的乾坤圈,而有了橡皮筋之后,彈弓的再也不像原先的模樣,難怪有的電視劇導演,居然讓二郎神用上了現代的彈弓。
「出身高貴」的導演可能是沒有童年的,所以他們「制造」出來的彈弓就成了搞笑的道具,看這篇文章的讀者諸君,可能都比那閉著眼睛臆想的導演高明,但筆者在這里還是要請問幾句:本文提到的四種暗器,您玩兒過幾種?打彈弓的最佳戰績,您還記得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