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月子對于一個女人來說是大事,月子坐不好,可能會落下病根,伴隨女人一輩子。
經濟條件好的人,會在家里請保姆伺候月子,或者去專門的機構坐月子,但大多數人家都沒有那個條件,一般都是婆婆或者媽媽過來伺候月子。
如果是婆婆伺候月子,兩人沒有在一起生活過,生活習慣,吃飯口味都可能不一樣,生活中的小事就有可能會引發矛盾,對家庭幸福造成影響。
就有這麼一名女子,婆婆來伺候她坐月子,婆婆做的飯不合她的胃口,她總是抱怨,因此和婆婆總是發生矛盾,次數多了,婆婆一氣之下拿上行李就走。
她和丈夫在城里打工,婆婆公公住在農村老家,兩家人只有過年過節的時候在一起,她和丈夫結婚的時間不長,所以和公婆也沒有過多接觸。
懷孕時,她就為了怎麼坐月子發愁,沒有錢請保姆,也去不了專門的機構,她想讓自己的媽媽過來伺候月子。
但是當地的風俗都是由婆婆伺候月子,而且母親還要在家種地,不可能長時間在她家,最后商量決定,還是由婆婆來伺候月子。
婆婆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,剛開始到了城里很不習慣,而且婆婆勤儉一輩子,做飯舍不得放油,也舍不得吃肉,她一點都吃不慣,覺得每道菜都沒有味道,就和丈夫抱怨。
抱怨的次數多了,丈夫就和婆婆提了意見,讓她做飯炒菜的時候不要什麼都舍不得放,妻子正是需要營養的時候,吃不好就沒有奶,孩子也會餓。
正常的提意見在婆婆眼里就成了故意挑刺,次數多了,婆婆就覺得這個家容不下她,一氣之下打包了行李,拿上就走了。
她覺得婆婆這樣走了很不好,好像是她欺負老人家了一樣,趕忙追了出去,一直追到樓底下。
婆婆背著行李在前面走,她在后面拉著婆婆的胳膊好言好語地勸說,但是婆婆去意已決,甩開了她的手,繼續大步向前走。
她被甩開之后,沒有氣餒,繼續伸出手去拉婆婆,婆婆不肯回去,一直胡亂擺動胳膊,不讓她抓。
看著堅決離開的婆婆,她站在那里手足無措,想要上前,又放心不下家里的孩子,最后只能看著婆婆離開。
作者觀點:文中所述的女子吃不慣婆婆做的菜,這也是情有可原的,畢竟兩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同,沒有在一起生活過,口味自然會不同。
但她是在坐月子,應該以她的口味為重,婆婆不應該和她計較,而是要努力改進自己的廚藝,讓她吃飽吃好。
可是婆婆畢竟年齡大了,一輩子都是節省過來的,想讓她馬上改變不是那麼容易。
她可以好好和婆婆溝通,而不是采取抱怨的方式,或者遷就一下婆婆,偶爾叫一兩次外賣也是可以的。
婆婆伺候兒媳婦月子,說到底是一個母親替兒子照顧他心愛的人,在這當中,她的丈夫應該起到重要的調解作用。
如果婆婆做飯不好吃,可以讓丈夫去做,作為丈夫,應該知道妻子的口味,并且在她最需要照顧的時候,承擔起作為丈夫的責任。
如果丈夫有所作為,兒媳婦和婆婆就很少會發生矛盾,為了能夠讓家庭幸福,家里的每一個成員都應該做出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