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
搜索

搜索站內資源

孩子厭學、內向,家長們都愿找他傾訴,他是誰?有何魅力?

song 2023/02/08

有一種偉大來自平凡,有一種崇敬來自始終如一。

在湖南省株洲市攸縣與江西省的交界處,有一個名叫柏市的小鎮子。

由于鎮子地處偏遠,人們每每前往縣城都要經歷兩個小時的曲折山路。

可就在這個交通不便的小鎮子里,卻有人將一輩子都奉獻給了這里。

他生于柏市,長于柏市,曾經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了柏市,卻在最后又選擇回到了柏市。

他就是柏市鎮中學高級教師張高雄。

0158歲的張高雄老師,是柏市鎮中學的一名語文老師,執教已有35年,曾擔任過十年的班主任。

在此期間,他每周堅持家訪學生,柏市鎮的138組村民,他一共走訪了135組,在崎嶇的山路上,他早已輕車熟路。

今天,張高雄又要去家訪一位已經畢業的學生——張沁怡。

見到張高雄,張沁怡的家長熱情地揮舞著手將張高雄迎進家門。

張沁怡的家是一棟簡陋的二層磚瓦房,房子的墻壁甚至連墻漆都沒有上,閣樓的柵欄更是已經許久未曾修繕。

張沁怡的母親一直患有甲亢,身體不好視力低下,出去打工總是被嫌棄,自己和丈夫兩人微薄的工資卻要供養一家老小。

為了幫助張家,張高雄曾主動幫忙聯系了社會上的好心人對其資助,雙方約定,每月給予張沁怡300元錢的生活費,上高中后,每個學期仍舊會給張家資助1000元。

張沁怡的母親曾經也是張高雄的學生,沒想到後來自己的女兒也成為了張高雄老師的學生。

女兒張沁怡讀國中時成績優秀,在張高雄的輔導下,去年成功地考上了市里三中。

可最近,一向乖巧聽話的「小棉襖」卻突然開始叛逆厭學。

國中尚有張老師的開導與關照,張沁怡成績一直不錯,但上了高中之后張沁怡性格便開始越發敏感,成績也逐漸下滑。

這讓張媽媽有些束手無策,她希望張高雄老師能再幫她一次。

張沁怡的母親推測,是自己導致了女兒叛逆厭學。

起因是,前幾年高中畢業的大女兒跟著一個貴州男人跑了,此后便再也沒有回家。

大女兒的離家讓張媽媽將所有過錯都歸咎于自己,在她看來,是自己的沒能力把家變得富裕才導致了大女兒的逃離。

失去大女兒的張媽媽,迫切地希望小女兒張沁怡能夠順利成才,走出大山,為家里減輕負擔。

因此她總是忍不住催促小女兒努力讀書,卻沒想到忽略了女兒的感受,也忽略了女兒一直以來的努力。

聽了張媽媽的敘述,張高雄一口答應了下來。

他囑咐張媽媽,張沁怡回家后立即打電話通知他,他會趕來與張沁怡溝通,解開張沁怡的心結。

即便如今張沁怡已經畢業,但在張高雄看來,張沁怡一直是他的「得意門生」。

面對這個無助的家庭,張高雄覺得,只要有他能幫得上的地方,便是最大的欣慰。

02陳可是張高雄班里的一名學生,明年就將面臨新一輪的中考,可是,陳可卻在班上一直沉默寡言。

為了讓陳可全力以赴迎戰中考,下午,張高雄打去陳家解了情況。

陳可長得高高瘦瘦,皮膚略有些黑,鼻梁上戴著一副圓框眼鏡,整個人看起來文靜又內向。

在陳可家,張高雄了解到,陳可是個苦命的孩子,剛出生沒幾天媽媽就離開了家,從小是奶奶帶大的。

她的爸爸六、七歲時就得了腦膜炎,留下了后遺癥,沒上過幾天學,至今也無法外去打工。

陳可的爺爺患有肺結核,長期生病,如今治療費用已經達到10多萬了,這讓原本困苦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。

雖然家庭的重擔全都壓在了陳奶奶一個人的身上,所幸的是,孫女陳可還算爭氣。

在陳可的房間里,滿滿一面墻上全部貼滿了她和弟弟的獎狀,可以看出,陳可一直表現優異,還連續多年被評為三好學生。

張高雄毫不遮掩地表達著自己對陳可的看重與鼓勵,他認為只要繼續努力,陳可不僅能考個中點高中,之后至少可以考上一所211大學。

而對老師的夸獎,陳可卻似乎心有所想,沉默著沒有說話。

原來在陳可心中,自己雖然成績不錯,但一直談不上拔尖,直到張老師接手他們班后,她才第一次考到第二名,對于以后她并沒有足夠的信心。

不過性格靦腆的她,心中有個更大的夢想,就是像張高雄老師一樣,當一名老師回鄉育人。

張高雄鼓勵陳可,不管遇到任何情況都可以來找他幫忙,學習上的、生活上的,事無巨細。

張高雄一言一行都感染著陳可,內向的陳可笑了。

在她的笑容里,有著一個山區孩子對未來滿滿的憧憬與向往,或許在許多年后,她也會像今天的張高雄一樣,對自己的學生充滿信心。

03張高雄出生在柏市鎮一個普通家庭里,有兩個年長他不少的姐姐,作為家中滿崽,家里人卻從未給過他過多的偏寵。

他上高中時,父母就已是七旬高齡,他只能自己賺取學費讀書,可他卻從未覺得苦。

好不容易考上了師范大學,本以為終于能夠走出大山開啟更好的生活,沒想到他卻選擇重返柏市鎮。

年輕的一腔熱血、對父母的拳拳愛重和恩師的殷殷期盼,都呼喚著張高雄再次回到柏市鎮,這一回就是35年。

在這期間,張高雄有過成就也有過挫敗,但能夠牽動他內心的,永遠是學生的一舉一動。

教書育人四個字看起來簡單,做起來卻很不容易。

如今張高雄已經不再擔任班主任,但他仍舊習慣觀察留意每一個學生,了解學生的家庭與心理狀況。

不僅如此,他一直心系校園建設,努力給學生創造更好的校園環境。

雖然張高雄選擇了留在故鄉,但他卻讓更多的學生走出了大山,在漫長的執教生涯中,他目送了一批又一批學生。

在學校,張高雄用知識育人解惑;在生活中,張高雄用知識便利生活,他組織建設小水庫,凈化水源,解決了家鄉人民的用水問題。

他坦言,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出于熱愛,是再平凡不過的。

燃燒自己照亮別人,平凡而又偉大。

張高雄幾十年如一日,把工作看作自己快樂的源泉。

三尺講台,樹起了他高大的形象;兩尺教鞭,揮灑著他無悔的人生;用一生的信念,訴說著無盡的奉獻。

用戶評論